close

好朋友在年節間,因為腹部劇疼送醫急診,診斷出為大腸憩室炎.

幫她找資料瞭解狀況,同時也要分享給大家.

本文-簡介大腸憩室症是出自高醫醫訊月刊第十九卷第四期胃腸內科 沈俊良 主治醫師

 

所謂大腸憩室,是指大腸表層凹陷造成如囊狀之結構,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,如在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盛行率可高達十%。而造成大腸憩室的原因,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,而以後天性較多,包括年齡、腸蠕動異常、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。大腸憩室一般在四十歲以下較少見,而隨著年齡增加,發生機率也逐漸提高。在西方工業國家如北美、歐洲及澳洲,大腸憩室常發生在左側大腸, 而東方國家則常發生在右側大腸,且較少有臨床併發症。

 

大部份大腸憩室病的人平時並無症狀或僅僅是輕微症狀,平常容易發生的症狀包括間歇性腹痛、腹脹、過度排氣,或者排便習慣不規則,另外一些較少發生症狀如噁心、食慾不振、顆粒便或是腹瀉。由於某些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粗細的改變,可能不容易與大腸癌或是大腸激躁症做鑑別診斷,因此對於大腸的檢查就相當重要。

 

在診斷大腸憩室的檢查,一般的腹部X光,可能不一定出現異常,因此我們最常施行的方法是鋇劑下消化道攝影,一方面除了腸攣縮囊狀構造及憩室內有鋇劑滯留代表有憩室形成,另一方面也可看看憩室分佈的情形及範圍。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大腸內視鏡檢查,除了可以與大腸癌做鑑別診斷,也可觀察憩室內是否有發炎或出血現象。

 

大腸憩室病常見的合併症主要有兩種,第一種為憩室出血,造成憩室出血的原因可能是憩室附近的小血管受長期的損傷所引起。雖然大部份的憩室是位在左側大腸,尤其是乙狀結腸,但易出血的憩室卻大多位在右側大腸。也由於年紀大的病人,右側大腸也是另一個常出血原因—血管增生不良的好發部位,因此以大腸鏡甚至必要時以血管攝影做診斷,對於這類病人的治療就相當重要。

 

另一個常見的合併症,則是憩室炎。憩室炎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糞便卡在憩室內造成糞石,進而對憩室內的粘膜產生慢性發炎,久而久之會造成穿孔,而在周圍形成發炎。在臨床症狀方面,包括左側腹痛、發燒、白血球增多、噁心、嘔吐、便祕或是腹瀉、解尿困難及頻尿。併發症包括穿孔形成膿瘍、急性腹膜炎、敗血症及休克,或者與其他器官如小腸、膀胱等形成管,或者在腸壁周圍造成纖維化,造成腸阻塞或類似腫瘤形成。

 

在急性發炎期行大腸攝影或大腸鏡檢,可能會造成顯影劑外瀉,或在灌顯影劑或打氣時,使得原本發炎,腸壁已受損的憩室破裂,因此必須等到發炎較穩定時,再考慮是否做這些檢查,此時我們可以借助腹部X光或電腦斷層做為診斷的工具。

 

憩室炎的治療方法,主要包括以靜脈注射做營養支持讓腸道休息及提供體液及電解質,及使用廣效抗生素。如果急性的憩室炎有合併腹膜炎的現象,我們就要懷疑是否有膿瘍產生或是已經造成穿孔,這時就必須考慮用外科引流或者是切除來治療。

 

總括而言,大腸憩室一般並不會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,此時除了症狀治療外,也建議朋友們多吃纖維食物,保持排便通暢。一旦有憩室出血或發炎的症狀出現,尤其是老年患者,一定要儘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雲端打個尖 的頭像
    雲端打個尖

    養生基本功健康的基石生命的動力-腸道

    雲端打個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